关于协会
首页 >>新闻聚焦 >> 健康权更要维护 专家揭露生活中欺骗你的健康隐

健康权更要维护 专家揭露生活中欺骗你的健康隐

时间:2010/5/25 10:02:10        来源:来自网络

    维权,一起行动

  如果说民主是为了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那么法治则是为了维护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权利。

  在中国,“消费者”的概念开始于1985年6月29日,这一天颁布的《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中,第一次明确规定:“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那一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投诉8041件。1994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开始实施,消费者从此拥有了铁一般牢固不可侵犯的权益与尊严。201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总数达到1209万多件。

  整整25年,维权之路充满艰辛,却关系民生。中国百姓体会过太多的酸甜苦辣,却说再苦也值。因为我们不仅是为了挽回一些经济上的损失,更多的是在捍卫自己的“健康权”和“生命权”!每个人都有权追求更高的生命质量,在法律越来越完善之前,我们需要的是维权意识和正确方法。只有每一个消费者都因维权而受益,我们的社会才能迎来更大的公平与进步。“3·15”一年只有一天,但维权行动一刻也不能停止!

    在生活中,有人能为自己和他人的权益四处奔走,有人却在权益被侵害后选择忍气吞声……其实,在健康领域,消费者也常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眼中最迫切需要维权的是什么?为此,《生命时报》联合搜狐网健康频道、三九健康网进行大型调查,共计6000多名网友参加,并特邀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助理王前虎进行解读。

    食品安全最受关注

  从调查看出,在健康消费领域,老百姓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维权呼声最大,占21.24%。王前虎对此表示,每一次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都让百姓脆弱的神经不堪重负,其备受关注理所当然。此外,包括假药、医疗服务、医疗事故在内的维权呼声也位居前列。在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易引发患者、医院间的矛盾,所以此类维权诉求所占比例较大。据中消协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普通食品投诉率有所下降,保健食品却在上升。这与保健品行业夸大宣传、假冒伪劣愈演愈烈等现象不无关系。

  而在生活领域,20.35%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环境维权最为迫切,譬如小区绿化、饮用水污染等。王前虎解释道,国人对环境维权的重视,说明经济条件改善后,大家不再满足于“吃饱”,而开始关注如何吃得更好、住得更好。而垃圾短信、利用个人信息诈骗等通讯安全问题也打扰到不少人的日常生活,这种软环境的改善已越发为广大消费者企盼。维权成本成最大阻碍

  调查显示,43.5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健康消费领域“经常遇到”权益受侵害的事情,51.19%的人在生活权益领域常被侵权。不过,真正站出来维护自己权益的人却不到一半:74.6%的人面对健康消费权益受损不会维权;58.6%的人面对健康权益受损时保持沉默。

  那么,阻碍国人健康维权的原因在哪?调查显示,成本太高成最大拦路虎。王前虎对此也深有感触,取证、沟通、走法律程序等都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而医疗维权和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维权又是难点中的难点。前者因患者在医学专业上存在先天弱势,取证及专业鉴定难度大,后者则因往往不在同一城市,且一旦发生纠纷,商家拒不认账,都会影响维权的积极性。

    维权意识仍需提高

  遭遇侵权,直接找商家或厂家协商是大家最常用的维权方式,占65.36%。其次分别为“去消协投诉”(23.8%)、“找媒体曝光”(9.97%)、“告到法院”(0.87%)。王前虎说,这是最快捷、成本最低的方法。“一般来讲,竞争越充分的行业,权益越容易得到保证。相反,老百姓在哪个行业被侵权的次数多,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这个行业本身尚需完善。”

  “总体来看,大家的维权意识有所提高,但也有不少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王前虎表示,大家对生活健康权益的关注,能看出维权意识有所提高,这意味着对维权关注范围的扩展。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近三成消费者不知如何维权。

  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不是看在维权路上走得多远,而是可以运用智慧避免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王前虎给出三条建议:一是不轻信广告,二是警惕网络购物和电视购物,三是向经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取点经。

    食品安全,掺假劣质最常见

    近年来出现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过期馅料制的月饼”、“苏丹红咸鸭蛋”……都让消费者在进行食品消费时提心吊胆,也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连续三年进行的上海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显示,市民在食品消费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依次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虚假或扩大宣传”、“食品在保质期内变质”、“虚假或错误标签标识”、“包装不合格”、“食物中毒”。

  “向食品里掺杂使假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向某种比较贵的食品原料里加入比较便宜的原料,把这些便宜的原料当贵重的原料卖。”侯彩云告诉记者。

  如果说这种“造假”对人体危害还不算大的话,另一种造假方式就危险许多。“那就是为了让食品达到某种理化指标,加入某种物质,甚至是有毒有害的非食用物质,达到欺骗检测和观察的目的。像三聚氰胺奶粉就是一例。”侯彩云说。

  对于这种消费陷阱,侯彩云建议,“大型正规商场超市出售的知名品牌食品相对来说质量较高,也比较安全,消费者可以优先选购。此外,掌握一定的消费知识,也有助于消费者分辨食品的真伪。消费者可以多学习一些类似食品鉴别的知识,避免上当受骗。”

    餐饮 清洁消毒不合格

    2009年6月,重庆市卫生局在经过四个月调查之后公布了当地餐厅卫生状况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重庆全市46965户餐饮单位中,有15822户存在食品的安全隐患,也就是说有三成餐馆的卫生不达标,主要是消毒不严,违规使用了添加剂。路边小店的问题比较严重。

  谭梁之告诉记者,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餐馆作为生产食品的场所,应该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还要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在加工过程中要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对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还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也要保持个人卫生。

  “现在餐饮企业已开始实行食品安全的量化管理,将餐饮企业分成ABCD四个等级,A级的卫生、安全程度最高,D级则是不及格,这种等级评定的证书要求餐饮企业放在明显部位,消费者可以根据其卫生等级进行选择,当然,我们希望消费者尽量选择等级最高的餐厅就餐。”谭梁之表示。

    假药 盯上乙肝和肿瘤

    河南新乡的蒋先生十年前就被检查出患有乙肝,经过多年治疗虽然病情有所好转,但是始终无法摆脱乙肝的困扰。2009年5月,蒋先生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治疗乙肝的药品广告,这种叫“全息自疚贴”的东西,号称往身上一贴就能治好乙肝。在厂家的巧妙诱导下,蒋先生前后花了13750元购买其提供的各种“乙肝特效药”,但病情却没有转好。蒋先生通过查询北京市卫生局的官方网站发现,销售这种药品的“北京中医药研究院肝病治疗中心”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他花费所有积蓄买到的药原来是假药。

  “假药现在在乙肝以及各类肿瘤药物中比较常见。制作者之所以盯上这些患者,原因有两点:一是普通消费者健康素养低,得了疑难杂症总怀着期望出现奇迹的心理,希望一吃药病就好,因此这些人更容易上当受骗。二是因为这些药物造假成本低,售价却能卖的很高,造假者能够从中牟利。”黄建始告诉记者,以乙肝为例,因为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是治不好的,对于这种治不好的病,患者往往会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愿意相信某种所谓“特效药”的功效,因而去买这种假药。

  为了欺骗消费者,这些假药的制造者往往会宣称此药能有效的治愈某种病症,而且通过虚假广告大肆宣传。但实际上,迄今卫生部门没有批准过任何药物能立刻治愈乙肝或者消除肿瘤。

  黄建始告诉记者,患者如果轻信广告,购买乙肝、肿瘤假药,不仅会白白花钱,而且会耽搁治疗,甚至导致病情加重。“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很难用某种简单的方法去鉴别假药,只有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听从医嘱,不要轻信假药的广告宣传,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健康知识 养生怪论很害人

    近些年,健康类图书和养生电视节目异常红火———从《求医不如求己》、《从头到脚说健康》等图书,到“百科全说”、“夜话健康”等电视、电台节目,各种健康养生知识时刻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诸多养生信息里,存在着种种养生怪论,其中许多观点甚至违背常识、相互冲突。一时间,健康知识维权也成了备受老百姓关注的焦点。

  “许多打着健康教育旗号的报刊、电视、广播等,经常传播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伪健康知识。而在百姓看来,媒体传递的健康知识就是权威信息,他们容易看见什么就相信什么。实际上,这已经损害了老百姓获得正确健康知识的权利。”田向阳指出,医学工作者和媒体合作传播健康知识时,有义务对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负责,老百姓通过消费获得健康知识,他们有权利要求得到科学的知识内容。

  不过,目前人们对获取科学健康知识权利的维护意识还比较淡薄,田向阳呼吁相关部门出台标准,例如什么资质的人才能出书,什么样的专家才能做科普讲座,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同时,老百姓一定要学会自我甄别,如在阅读健康书籍和收听健康节目时,一定要搞清医学专家的学术背景、具体工作单位和专业技术职称等详细信息,如果专家信息不属实,那么他所传递的健康知识、特别是治疗疑难病症的新手段和新药物就有可能是伪科学。

    过度检查真无奈
 
    苏小姐向记者反映,日前她因感冒去一家医院看病,结果医生没问几句就开了一堆的医疗检查单,前前后后跑下来花了将近一上午的时间,花了好几百元。“我小时候去看感冒也没这么多检查啊,医生看看喉咙,问问症状、有的还号号脉,就给开药了,花不了几个钱。现在却要用一堆的仪器才能看病,真不知道这些检查是否都有必要?”她向记者抱怨道。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近年来普通百姓抱怨颇多的问题,而导致“看病贵”的一大原因则是“大处方和过度检查”的存在。早在2007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公布了由761名消费者对辽宁、陕西等11省市的178家医院亲身体验医疗服务的结果,发现部分医院和医生存在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依赖医疗检测设备的现象,对于感冒、胃痛等比较简单的病,有的医院要让消费者去几个科室问诊,对于有可能只吃点药就能好的病,有的医院却开了几天的静脉注射。座谈会上,不少消费者反映,如今连普通感冒动辄就得花两三百元钱,老百姓真是看不起病。

  “其实过度检查的问题很复杂,不是为了多赚钱这么简单的。”高居忠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门诊收费的标准很低,医生的劳动价值难以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如果发生医疗纠纷,医院方要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发现在诊疗过程中未作某项检查,医院将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医生在看病时宁可给病人多进行一些检查。“所以要想减少这类过度检查,就需要用各方面的力量和方式来解决,而不是靠一纸命令。”高居忠说,例如可以提高门诊收费标准,改革医疗纠纷的举证制度。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现在医院已经开始推广“临床路径”来遏制过度检查遏制过度检查,消费者如果发现有多余的检查,可以进行拒绝。

    保健食品 三类最坑人
 
    早上钙片、中午维生素、晚上鱼油,保健品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确,经过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有试验表明具有保健功效,但鱼目混珠的市场让你不得不提高警惕。

  徐华锋表示,调查统计发现,三类保健品违规添加药物成分现象突出,分别为减肥保健品、降糖保健品和改善体力疲劳(性功能保健品)。然而,“天然”、“纯中药”、“无副作用”、“起效快”等往往成为他们诱惑消费者的关键词。实际上,据报道,国家卫生监督部门抽查发现,63%的减肥保健品违法添加西布曲明等;七成降糖保健品可能添加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西药成分;而性功能保健品添加“伟哥”西地那非同样不少见,因“壮阳药”致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在于,保健食品主要用来提高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而药品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因此,消费者在选购保健品时,必须做到“二看一查”:一看批准文号,若是国药准字号则为药品,若是“食健”字号则为保健食品;二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三查:找到产品的批准文号后,别忘了再上国家药监局网站上查询确认。如果产品与查询结果不相符则不宜购买。此外,一定要抵制住广告的诱惑,也要多学点医学保健知识。

    全疗效的不可信

    一张床能治百病: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股骨头坏死……这种信息并不鲜见。更令人忧心的是,有些地方不少老人早上五六点钟就早早地去排队,就是为了躺在“万能理疗床”接受“治疗”。子女的提醒和担忧,他们有时听都听不进去。

  现代家庭中,少不了有个颈椎护理仪、背部按摩椅等保健器械。但徐华锋提醒,号称什么病都能治的全疗效保健器械是最不可信的。它们往往瞄准免疫力下降、身体多病的中老年朋友,并通过感情攻势、免费体验等诱人上当受骗。这种器械还价格不菲,甚至有人愿意花光积蓄去购买。

  那么,在选购保健器械时又该如何避免步入陷阱呢?首先,同样需要查看国家批准文号并查证;其次,购买前需要弄明白,该保健仪器发挥作用的原理是什么,这个原理是否有科学依据;再次,最好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体验,并且要得到厂家的保修承诺。正规厂家一般会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购买时应到有固定销售场所的公司等。第四,如果是为了辅助治疗疾病,建议选购前先咨询医生意见,问问你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产品、是否了解你打算购买的产品、该产品对预防或治疗疾病有无效果等等。最后,一定要警惕“义诊”、“健康讲座”中当场推荐的产品,子女们为父母把好关也是必要的。

    电源线埋下隐患

    虽然家用电器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不合格的电源线却成了不少家用电器的“死穴”。今年2月,广州市质监局抽查全市企业生产的微型计算机、电冰箱等20类家用电器产品,发现其中不合格的38批家用电器产品中有21批次普遍存在使用劣质电源线的问题。

  鲁建国告诉记者:“一种劣质电源线是其绝缘层不合格,这容易导致触电;还有一种就是额定容量不够,也就是截面积不够,这就会导致电线发热,容易短路,引发火灾。”

  据鲁建国介绍,劣质电源线往往是由于生产厂家为了偷工减料而生产出来的。“电线的铜导体约占总成本的70%,所以有的厂家会通过减少铜导体的直径来节约成本,这就埋下了隐患。比方说一根容量为10安的电源线其铜导体的直径应该是1.5毫米,但是厂家为了减少成本,将其缩减为1毫米,你使用的时候,如果没超过10安,那可能还没啥问题,但如果一旦超过10安,就有可能由于超过了额定容量,电线发热、短路,引发火灾。

  对此,鲁建国建议人们在购买电器时要选择大品牌的正规产品,使用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步骤,规范操作。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备10025752号
主办:中国健康协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白鹿司路2号  邮编: 100023
电话:010-85926883、85926865 转608(会员部)
E-MAIL:chinajk99@163.com
版权所有 中国健康协会 Copyright 2008-2015 © www.chinajk.org 法律顾问:张杰

 
中国健康协会